索 引 号: | 013053208/2023-59712 | 主题分类: | 旅游、文化、广播、新闻出版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体裁分类: | 议案 |
发布机构: | 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生成日期: | 2023-07-11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09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加强江宁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09号提案的答复
陶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江宁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业态
目前,我区乡村旅游业态类型:
1.乡村旅游重点建设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建设镇1个(谷里街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建设村3个(石塘人家、大塘金、黄龙岘)、省级乡村旅游重点建设村4个。33个原省级乡村旅游区(点)。
2.露营地:
(1)省级房车自驾游基地2个(汤山华宁房车营地、云水涧房车营地)。
(2)帐篷露营地16个。
(3)青少年营地2个。
(4)户外运动营地1个。
3.乡村旅游民宿(乡村精品酒店)共180家,床位3700张。
4.另加各类小型休闲游乐场所。
二、当前我区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现状
1.文旅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一带双核四廊六片区”文体旅空间布局,“一带”即环绕越文化休旅经济带,“双核”即东部汤山组团核心、西部牛首山组团核心,“四廊”即西部长江廊道、云台山廊道,中部秦淮河廊道,东部青龙山廊道,“六片区”即东部汤山温泉文体旅度假区、中部城市商贸文体旅休闲区、西部牛首山文体旅示范区、东南部湖熟文化传承发展区、西南部美丽乡村文体旅休闲区、西部滨江生态文体旅发展区。
2.文体农旅品牌持续擦亮。制作“遇见江宁”宣传短片,开展“江宁四季”文旅产品发布推介,承办“第九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南京市暨江宁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宁地域特色“乡村村晚”等节庆主题活动。积极参加“农业嘉年华”,嵌入文旅宣传推广,开展稻田马拉松赛、民宿大咖会等专场活动。结合冬季旅游偏好和特点,推出自驾休闲、绿色氧吧、温泉康养、低碳骑行和红色研学5条精品游线,不断丰富游客游玩体验,最大程度为冬季文旅消费吸粉引流。
3.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多元。一是打造公共文化金字招牌。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文化惠民品牌,持续擦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金字招牌,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公共文化+”绽放江宁乡村振兴“五个美”》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江宁区“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二是文化服务空间品质提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水平,江宁街道牌坊村茶乡书房成功入选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的“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图书馆复评,在千户商品房小区内建设邻里书房20家,推动江宁美术馆高品质运营,打造6个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进村(社区)文化服务标准化提升工程。三是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持续组织22届“特色鲜明、全域共享”的“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欢聚艺堂”“悦读江宁”“文博之夏”等品牌文化活动,开展送戏、送展览下乡200场次,送书下乡6430册。在商业地标空间、景区景点及美丽乡村创新性植入“青春音乐季”“乡村音乐季”“移动艺术展”等活动100余场次,每年受益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
4.文体旅农项目多地开花。根据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十大聚落”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推进青龙山、金牛谷、湖熟水乡聚落,已初步完成整体概念策划方案。青龙山聚落根据策划打造形成一条风景公路(圣湖东路)、三个片区、十三个乡村度假单位的空间格局。金牛谷聚落投资约791.26万元在亲见和柏树两个村发展零碳农业示范区,完成时光森林露营基地建设,引进民营资本1130万元建设纳福德一、二期改扩建项目。湖熟水乡聚落投入1500万元完成核心区水稻公园和水乡研学中心一期建设,原乡农场进入项目可研阶段,其他片区投资1000万元完成8个自然村完善提升。
三、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答
各位委员,你们在提案中提到了当今江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缺乏文化底蕴、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非常符合当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区文旅局高度重视,也注意到现阶段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
1.平衡植入特色田园乡村文化
按区委要求,明确构建四大片区、五条示范带、十大聚落体系的“4510”乡村振兴发展格局,西部生态片区突出都市乡野生态休闲,重点建设金牛谷、西部核心区、沿江宁河聚落;中部水乡片区突出金陵水乡文化和滨水休闲特色,重点建设湖熟水乡、土桥东部聚落;东部温泉片区突出温泉康养和生态休旅,重点建设青龙山、汤山北聚落;南部田园片区突出绿色田园生活体验,重点建设横山-铜山、云台山、台创园聚落。以聚落建设为中心打造“五化”同步新乡村,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田园风貌,有机植入文化元素和现代文明,提升人居品质化,实现产业特色化、推进治理数字化、塑造文化地域化、探索乡村未来化。以“环绕越文化休旅经济带”为引领,串联文博场馆、产业园区、体育公园、健身场地、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等,因地制宜制定自驾休闲、绿色氧吧、温泉康养、低碳骑行和红色研学等乡村精品游线,打造“一村一特色、一路一动线、一片一景区”。
2.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
一是数字科技与民俗文化共兴。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鼓励艺术工作者、创作者深入乡村,通过开设“美术讲堂”“艺术小课堂”等线下形式,运用网络直播、短视频教学等科技手段,培育一批农民画师、雕塑师和摄影师,提升广大乡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重点推动网络文学与民间文化融合发展,结合江宁乡村的人文乡情、自然风貌、红色文化等主题,提炼一批湖熟文化、南唐文化、海丝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一批优秀原创网络诗歌、网络小说、网络散文的创作与生产。
二是创意开发旅游演艺项目。持续推出“满园尽芳菲”“百年石光”等一批夜间演艺项目,鼓励乡村传统演出团体高台狮舞队、马铺锣鼓队、水荆墅马灯表演队入驻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积极开发“龙都娃娃鼓”等一批特色民俗表演项目。依托南京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影视拍摄、制作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构建,围绕影视动画、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创新培育小镇青年电影展、乡趣动漫派对等一批新型文娱项目。
三是着力构建节庆赛事品牌。围绕“我们的节日”开展七个传统主体节庆主题活动,实施活动品牌培塑工程,持续举办“江宁之春”“牛首十二讲堂”“丰收节”“乡村大舞台”等群文活动,积极开展汤山温泉节、横溪西瓜节、湖熟菊花展等特色节庆活动,精心办好“春牛首”国际马拉松赛、南京(汤山)马术公开赛、稻田马拉松赛、佘村村跑等体育赛事,并积极与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主流APP推出专项线上联名活动,实现全方位、系统化的营销推广。
3.充分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古镇古村落保存完整。目前全区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1座(湖熟街道杨柳村),江苏省传统村落17座,历史建筑23处。做好古镇古村落保护规划,推动湖熟古镇、杨柳村、佘村、窦村等古镇、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探索文物古迹、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利用模式。
二是加快建设非遗体验空间。强化落实“非遗在乡村”计划,加快推进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南京板鸭盐水鸭、制香等非遗手工艺项目进入黄龙岘、钱家渡、佘村等乡村。提档升级杨柳村民俗馆,建设一批非遗工坊、特色农业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场所等载体,争创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省级非遗创意传承保护基地。围绕古琴艺术、铜井挂面、蚕丝皂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创新推出“音韵江宁”“舌尖上的铜井”“指尖上的观音殿”等体验项目,通过巡回展演、流动推车、现场教学等方式,形成“非遗+旅游”乡村振兴模式。以钱家渡入选“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为契机,提档升级牛首山风景区省级非遗麻雀蹦传习所,创新推出谷里鱼圆、陆郎茶干、鸭血粉丝等非遗小食集市。
三是活化利用传统乡土资源。重点挖掘和活化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非遗民俗文化,以非遗马铺锣鼓为创作元素,与锣、鼓、镲等乐器相互配合,创新传统音乐表演方式,加快建设以酒坊、糕坊等七个传统手工作坊为主题的“汤山七坊”。突出“渔、樵、耕、读”农耕文化,开展织田工程,打造石塘竹海、山业花海、湄塘麦浪等特色农田景观,聚焦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内容,积极打造一批理念新颖、功能多样、内涵丰富、特色彰显的农业科普基地、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支持台创园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开展以湖熟街道为核心区的江苏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突出秦淮河源头和湖熟文化发祥地特色,在前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湖熟文化代表性遗址——昝庙古文化遗址,积极申请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成立湖熟文化研究会,持续推进湖熟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参与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深入推进新济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节点建设,持续推动秦淮河孙吴时期方山埭古代水利工程等重要遗址考古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江宁特色的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推动海丝世遗申报重点项目建设,盘活郑和墓、洪保墓等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完善申遗点档案整理和数据监测管理,打造长江入苏“最美第一站”。
四是创新转化优秀非遗民俗文化。发展“江宁大观”曲艺表演新体验,创新建设“江苏省现代小戏创作基地”,加强对铜山高台狮子舞、马铺锣鼓、万安脸子会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活化利用,探索运用再现传统场景、创新编排演绎等方式,推动江宁本土非遗舞蹈作品“麻雀蹦”参加国家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评选。推出“江宁共话”文学传承新形式,鼓励影视公司、视频网站、话剧团等企业或机构围绕《东山再起传说》、《董永传说》等典型性民间文化题材,进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制作,让民间文化搬上银幕、屏幕和舞台。
4.开展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
一是培育200名民宿管家。
二是开展民宿主理人培训工作。
三是建立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数据库。
四是着手建立乡村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