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3053208/2024-50502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组配分类:    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体裁分类:    议案
发布机构:    江宁区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4-07-04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JNZX1303037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关 键 词:    提案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JNZX1303037号提案的答复

童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我区“四链”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基础

我区是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是全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板块,拥有智能电网、高端智能装备等一批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同时,我区是全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区,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24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位列全省区县第一,拥有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此外,我区科教资源极为丰富,共拥有高校23所,其中本科类高校16所,双一流高校5所,双一流学科19个,拥有驻区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院士54人,科技人才总量近2.2万人。近年来,围绕区委提出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引领长三角的智能制造基地目标定位,前期我区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原始创新矩阵初步构建。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积极融入南京紫金山科创带空间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紫金山实验室先后发布1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开通城市光传输网络节点40个,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攻克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电力电子器件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手打造的“环南航科技创新带”正式启动;完成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迁建工作,应用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等院地共建平台预研工作取得多项成果,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创成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南京智能制造系统实验室获批魁元实验室;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等一批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

(二)揭榜挂帅制度基本形成。2019年以来,我区积极探索建设跨主体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多要素融合的成果转化路径、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围绕智能电网、高端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连续承办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通过“揭榜比拼”方式,从技术需求征集、发布、对接,到现场挑战,帮助重点企业寻求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已累计促成40余个项目合作,合同金额已突破两千万元,带动相关产值超过15亿元。同时,积极引导建立市场化的技术交易体系,2022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8亿元,占全市(854亿元)的18%。

(三)关键创新主体加速培育。2023年全区经认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579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7.6%,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51.8%。规上工业企业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6家,其中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 1家,规上工业企业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比32.7%,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占比63.2%。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针对我区驻区高校,特别是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突出,制造业企业整体研发能力有待提升,技术市场不活跃等问题短板,区科技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一方面,实施“科技成果直通车”行动,面向我区驻区高校院所和现有重大创新平台广泛征集原创科技成果,建立全区科技成果信息库,面向制造业骨干龙头企业,常态化开展成果对接活动和提供应用示范场景,更大力度引导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聚。另一方面,实施“一校一平台一基地”共建行动,全力服务保障驻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申报,聚焦我区产业、驻区高校优势创新平台新谋划布局一批校地共建成果转化基地,聚集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带和前沿未来产业。鼓励有条件的驻区高校建立健全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体系,开展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和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支持大学科技园等驻区高校科创载体的发展,孵化培育一批具有高度商业化价值的科技成果。

二是打通技术需求解决路径。一方面,深化“揭榜挂帅”制度,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开展“创新挑战赛”行动,重点面向我区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等征集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帮助重点企业寻求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探索“企业+高校”制度,鼓励区内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驻区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创新体、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企业技术需求攻关和产业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建议参照其他地区设立揭榜挂帅专项,根据企业投入进展匹配政府扶持资金,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性作用。

三是加强政策要素服务保障。一方面,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扶持力度,保障重点企业、平台、项目的用电、用能和用地等需求,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聚焦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深入实施各类引才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加强产业基金、科创基金对关键产业领域的支持和培育。另一方面,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建立全区技术转移机构备案机制,实施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评价机制,加快技术转移交易经纪人队伍培养,新引进培育一批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四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进一步研究、深化产业链图谱,区域分布图、招商引资图;结合区重大产业项目和“双百”项目,梳理一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形成重点产业相关政策汇编;全面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联动,形成共抓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项目化、节点化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强化产业链企业梯次培育,建立重点企业服务监测机制,专人服务对接、政策量身定制,实现全覆盖。全力推动企业上市,配合工信等部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高新技术企业。梳理全区规模以下企业发展情况,摸排研发方向前瞻、核心技术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小规模”企业,将其作为重点培育发展对象。

联系人:陈方玮

联系电话:025-8718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