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053208/2024-62229 | 主题分类: | 旅游、文化、广播、新闻出版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体裁分类: | 议案 |
发布机构: | 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生成日期: | 2024-08-09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对江宁区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JNZX1303193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乡村民宿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对江宁区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JNZX1303193号提案的答复
台盟江宁区支部、王耿艳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江宁乡村民宿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发展缺少文化内涵的问题
江宁区乡村旅游民宿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村民宿规模、质量均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确实存在着文化内涵不够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区文旅局拟于今年在民宿上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创建国家等级民宿品牌,着力打造高品质乡村民宿。2023年,江宁区已成功创成1家全国甲级民宿、5家全国丙级民宿,2024年拟新创全国甲级民宿1家,丙级民宿3家。以国家等级民宿品牌为龙头,引领和示范江宁区民宿高质量发展。
2.组织民宿主理人技能培训,提高民宿管理经营能力。今年按照工作计划,我们将重点组织在省区内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技能的民宿业主对全区的民宿业主开展烘焙、咖啡制作、熏香技艺、民宿营销、民宿服务等技能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民宿主理人的服务、管理和营销能力。
3.开展“民宿+”或“+民宿”活动,丰富民宿文化内涵。民宿的文化内涵是民宿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之路,今年我们将文化、体育与民宿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文体旅游融合工作,促进民宿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坚持策划先导和整体谋划,加大文旅资源统筹力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施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行动,开展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工作,支持百家湖1912街区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金陵小城·燕集里创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展2024年度江宁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达标项目申报遴选与认定工作,推动建设第二批区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引领项目。二是保障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带动文旅投资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升级。整合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江苏园博园等资源要素,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放大牛首山、园博园、金陵小城等旗舰文旅项目带动效应。支持汤北户外运动集聚区建设,打造文体旅融合发展标志性项目,支持各街道(园区)依托特色文旅资源开发建设特色文旅项目。力争招引一批文旅龙头企业、高层次文旅人才、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带动当地及周边乡村民宿的发展。三是开展民宿艺术展活动。组织部分民宿开展国画、书法展览、写生等活动,将民宿与艺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民宿发展的模式。
二、传统文化延续不足的问题
江宁乡村旅游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有了较大的变化,乡村旅游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发现,要做好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调整乡村旅游建设模式,保持原生态原住民。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们发现目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乡村旅游村均在传统文化上有着较好的延续性,而对传统文化有较好的延续性的地方均保持着当地的原住民,而不是外来的居民。因当地的原住民对本地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因此,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乡村民宿的过程中,均提出此项建议。
二是推动传统文化和乡村民宿的深度融合。目前,江宁区乡村民宿发展较为迅速,但多数高品质的民宿也仅仅停留在硬件建设上,而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明显发掘不够,不能与乡村民宿深度融合,造成了只造景不修气质的现象。2024年,区文旅局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本土的非遗文化、体育文化、民俗等植入乡村民宿,彰显江宁特色。同时成立江宁区非遗保护协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举办2024“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乡村旅游等业态,创新“非遗+旅游”融合应用场景,深入开展“非遗购物节”“非遗进景区”“非遗在社区”“非遗进街区”等活动。打造湖熟文化展示馆,举办湖熟文化专题展览,建设南唐二陵江苏省考古遗址公园,加强杨柳村、佘村等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引入文旅体验业态,串联形成集考古遗址、自然风光、沉浸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线路。
三是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探索“民宿+非遗”“民宿+餐饮” 等多元发展路径,构建“乡村院子美食”“百院百宿”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体系,联合开展特色农产品、乡村美食、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展销推介活动,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各1家。立足旅游、康养、休闲等功能定位,增加乡村民宿、旅居集散基地等旅游居住设施,提升城市近郊旅游消费体验,拓展投资消费增长新空间,指导新开办乡村旅游民宿6家以上,争创国家高等级民宿1家、江苏省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1家,培育本区特色品牌民宿10家。
三、关于江宁区乡村民宿工作
目前全区共有民宿237家,全区民宿床位总数超3700张。
(一)主要特点
1.聚落效应明显。根据江宁区乡村旅游民宿发展规划,围绕“十大聚落”总体布局,进一步推进业态丰富、配套完善。就目前而言,民宿位置、接待人次,精品民宿相对集中。
2.民宿功能性多样。全区已形成了休养型、娱乐型、闲居型、运动型、聚会型、亲子型、养老型等多样化风格。全区新开办民宿也一改以前同质化现象,正趋于挖掘民宿特色,发挥民宿主特长,以吸引相应群体的特色小众化、差异化发展。
3.规范经营性增强。区文旅局自2021年11月以来,相继编写和下发了《江宁区乡村旅游民宿开办指南》《江宁区乡村旅游民宿管理指南》《江宁区精品民宿评定办法和细则》。并组织全区民宿进行了民宿开办指南、消防、急救、民宿主理人管理营销和全国等级民宿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业主管理技能和水平。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针对江宁区民宿发展的现状,要立足长远,努力使江宁民宿产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整体立于南京市的主场,局部成为全省的亮点,并能凸显出一批全国的头牌。下一步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汇聚优质资源,吸引品牌参与。目前全区尚有262处29.88万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可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其中属于集体资产的就有77处,近10万平方米。对现有的闲置资源,重点是“十大聚落”范围内,优选出一部分进行招商引资、引智,吸引国内民宿界在创意设计、经营发展中有巨大影响的业界翘楚深度参与。
2.提升行业培训水平。主动适应国家对行业管理、新职业工种认定的新标准、新要求。重点围绕民宿管家、民宿主理人开展职业培训。与人社部门和相关高校合作,形成高质量的职业岗位培训教案和职业资格认定内容。
3.推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主动与涉农部门沟通对接,在资金使用、人才培养、传统文化、项目粘合等各方面加强融合发展。同时围绕做精品、做品牌、有影响,推进一批体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项目。探索和开发“旅游民宿+非遗”、“旅游民宿+温泉”、“旅游民宿+研学”、“旅游民宿+培训”、“旅游民宿+电竞”、“旅游民宿+宠物”、“旅游民宿+运动”等融合发展方式。在保证特色化、品质化住宿的基础上,强化旅游民宿与本地资源融合,围绕“吃、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为游客提供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验。
4.做好政策落地。一是认真做好江宁区对乡村民宿资金扶持政策。特别是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政策红利。二是进一步探索乡村旅游新兴业态管理的新路径,在合规合法经营上更高效。目前,民宿经济发展已经基本具备合规合法经营的管理路径,下一步要按照发展意见要求,向先进地区学习,探索特种行业许可、多证合一、一站式办理的服务路径。
5.掌握利用好乡村旅游的数据资源。目前民宿行业管理所拥有的数据主要依靠公安部门“旅馆行业管理系统”后台数据,但是民宿数据需要人工剥离,有价值的基础内容缺乏。2024年要建立一套民宿经营数据直报系统,同时也满足各经营业主自身数据分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