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053208/2025-50591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体裁分类: | 议案 |
发布机构: | 江宁区科学技术局 | 生成日期: | 2025-07-25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对江宁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39号建议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人大;建议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对江宁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39号建议的答复
王更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政府牵头设立AI赋能产业校企合作项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4年,我区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业务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16%。(一)企业培育:集聚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4家,包括以汇川视觉、海康威视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软件企业;以菲尼克斯、优倍自动化、华为沃土工场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南瑞联研半导体、中电超云、隼眼电子等为代表的AI芯片、传感器研发生产企业和埃斯顿、卡尔克鲁斯、拓攻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制造企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集聚度持续上升,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二)场景应用:近几年来,江宁区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场景83个,在全区应用场景中占比29%,涵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多个行业。其中,江宁开发区搭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43个,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迭代升级、创新应用、生态培育提供了试验场。制造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成效明显,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61家;分别有2家、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均占全市半壁江山。(三)高校资源:全区24个驻区高校中,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21所院校设有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等相关院系或专业,涉及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生物医药、交通文旅、视觉传播等行业,每年输出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超过5000名。
二、目前开展的工作情况
(一)您提出的 “AI技术研发与应用迭代速度快,校企双方储备不足;校企合作长期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目前我们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工作如下:
1.建立区领导挂钩工作机制。在区委科技委领导下,成立区领导挂钩东南大学(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南航科技创新带)等七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组,每周召开工作组例会,通报成果归集数量、转化进度,挂钩区领导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成果转化落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每季度举办“高校—产业链闭门对接会”等活动,常态化对接重点高校成果转化工作。
2.构筑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贯通信息通信领域科技成果“发现、归集、验证、转化、应用”全链条,获批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布局“1+1+N”的信息通信成果转化空间体系,推进“紫金山新质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一网一厅”建设,以高校成果商品化、技术需求订单化、融合交易精准化、成果落地悦享化为抓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落地转化,形成共建、共享、共生的“R”转换环(Ring)。驻区高校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紫金山实验室等4家单位获批全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无线谷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中试平台等7家单位获批首批市级中试平台。全区共建设大学科技园7家、高校技术转移机构10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管理、市场调研分析等专业技术服务,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
3.共建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中科院、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了中科院麒麟创新高地、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环南航科技创新带、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药谷等一批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市场化运营平台;环南航科技创新带天元实验室投入运营,南京长空智擎科技有限公司等2个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落地;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引进入驻7个高能级创新平台、12家科技型企业;江宁药谷原创药物研究院实现天印健康园载体实体化运作,加速形成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二)您提出的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校企合作项目难以落地”,目前我们开展的工作情况如下:
1.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2023年,我区制定了《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市江宁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拨投结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扶持方式,进一步激发江宁创新活力和动力。制定出台《江宁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组织调动全社会创新资源,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技术、短缺技术和企业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以任务实施成效为衡量标准,以成果落地应用为牵引,由创新主体或创新联合体揭榜实施的,需求目标清晰、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科技项目。对成功揭榜并立项的“揭榜挂帅”项目,区财政给予发榜方按照单个项目不超过其向揭榜方拨付资金的50%、最高1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目前已成功实施两年,立项31项。立项的项目中南京北路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徽省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的“煤矿井下智能运载机器人及系统开发”、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与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轨道交通列车障碍物探测系统”、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无锡市铭晶船舶电器有限公司合作的“面向船舶自主航行的智能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等多个涉及AI技术的项目。
2.大力支持企业获取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支持引领产业创新,科技部门具体是以实施科研创新项目的形式给予企业科技创新资源。2024年,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700kg以上重载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获得省重大专项1000万。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全频段抗电磁干扰特种无人机关键技术研发及装备研制”获得市重大专项300万。目前我区实施的江宁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重点项目30万/项,一般项目15万/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023年和2024年两年立项的80个项目中有34个是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有南京苏立智能仓储设备有限公司与金陵科技学院合作的“双向转弯堆垛机在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中科方寸知微(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合作的“无人机输变配智能巡检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支持资金300多万元。
3.深化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围绕江宁“5+4+5”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协同多主体联合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培育机制,建有江苏省碳化硅电力电子技术创新联合体等3家省级创新联合体,占全市60%,备案南京市创新联合体14家,占全市近二分之一,均位列全市第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校地协同推进机制。实体化运行区领导挂钩重点高校(创新平台)转化工作组,实行“1+N+1”配置:1名专职副组长(处级干部)、3—8名专业技术经理人(专职+兼职)、1名科技局联络员,与高校二级学院、重点实验室建立“清单化对接机制”,开展常态化对接。围绕校地共建重大平台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等谋划一批目标明确、意义重大的校地合作任务清单,项目化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
(二)厚植产业创新生态。在智能电网、高端智能装备等江宁优势产业,推动江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主企业与驻区高校相关学院、实验室结对子,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链主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市场验效”的揭榜挂帅机制,将论文写在产线上,提升江宁产业核心竞争力。与高校、园区共同开展小规模、专题式的对接,组织开展面向江宁企业的开放日活动,全方位展现高校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人才团队等。
(三)拓展构建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在现有“紫金山英才·江宁百家湖计划”、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基础上,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沟通探索,拓展人才引进范畴,争取在现有的“人才安居”、人才引进等政策项目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开辟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引进渠道,给予相关企业引进技能型人才相关支持,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探索借鉴苏州、杭州等地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建立技能人才引进平台,提升技能型人才服务水平,采取积分制、信息化管理等方式,形成全面、先进的技能型人才服务模式。
以上答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 系 人: 易笃芳
联系电话: 025-52190023
南京市江宁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