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3053208/2025-50599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组配分类: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体裁分类:    议案
发布机构:    江宁区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5-07-25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JNZX1304211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关 键 词:    政协;提案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JNZX1304211号提案的答复

第十三履职联组、于继明、周守业、吴伟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江宁区科教实力雄厚,校地融合深入。区内汇聚高校(含二级学院)24所,在校师生超30万人,其中包括1所85工程建设高校、3所211工程建设高校、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覆盖19个建设学科)。强劲的科教资源支撑助力江宁区在2025年再次荣登赛迪全国创新百强区前十强,并高居全省首位。

(一)搭建转化体系,畅通技术转移通道

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布局“1+5+N”的信息通信成果转化空间体系,推进“紫金山新质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一网一厅”建设,发挥“交易、共享、服务、孵化、交流”五大功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落地转化。驻区高校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紫金山实验室等4家单位获批全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无线谷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中试平台等7家单位获批首批市级中试平台。全区共建设大学科技园7家、高校技术转移机构10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管理、市场调研分析等专业技术服务,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打造转化载体,夯实校地合作根基

与中科院、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了中科院麒麟创新高地、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环南航科技创新带、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药谷等一批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市场化运营平台;环南航科技创新带天元实验室投入运营,实验室首批孵化项目南京光约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已落户翠屏科创大厦;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引进入驻7个高能级创新平台、12家科技型企业;江宁药谷原创药物研究院实现天印健康园载体实体化运作,加速形成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三)融通创新链条,深推产学研用一体

围绕江宁“5+4+5”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协同多主体联合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培育机制,建有江苏省碳化硅电力电子技术创新联合体等三家省级创新联合体,占全市60%,备案南京市创新联合体14家,占全市近二分之一,均位列全市第一。实施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主导、市场遴选择优的“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立足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征集区内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需求超170项,与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5个高校院所联合实施攻关项目30项,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超4亿。实施驻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四百工程”,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双向交流平台,联合各园区街道,主动谋划,组织企业与驻区高校开展小规模、专题式对接活动120余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5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10亿元。

二、对提案的答复意见

(一)关于吴伟委员提出的第1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建议的办理情况

优化校地融合工作机制,破解协同壁垒。建立“一个高校、一名区领导、一支服务队、一个路线图”的推进体系,成立区领导挂钩东南大学(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七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组,推行“周例会、月调度、季对接、年考评”全周期管理模式,协调解决成果转化落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常态化对接重点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目前已直接对接34个二级学院,面对面和科研人员交流,挖掘对接可转化成果超120项。

(二)关于吴伟委员提出的第2条“完善高校科研成果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建议、周守业委员提出的第5条“政府为技术成果转化搭建多方参与舞台”建议 、于继明委员提出的第2条“提供专业服务对接”建议的办理情况

1.加强载体建设。推进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中心、环南航科技创新带等载体建设,入住大学科技园、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承接高校成果孵化、中试和产业化,通过功能优化、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孵化-市场应用”全链条支撑体系。

2.强化金融支持体系。扩大财政资金支持范围,研究设立概念验证资金池,采用“小额快速、容错包容”的运作模式,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早期资金支持;持续强化对省产研院评审通过的“拨投结合”项目资金保障力度,为优质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坚实资金后盾。

3.培育专业服务队伍。与驻区高校联合组建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设立“技术转移专员”岗位,专项服务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对接服务。联合高校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培育出兼具技术洞察力、商业运营力和法律风险防控力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三)关于吴伟委员提出的第3条“建设示范性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创新联合体”建议、周守业委员提出的第1条“活用‘揭榜挂帅机制’”建议、第2条“鼓励高校积极展示科研成果”建议、第3条“探索以应用场景和产业价值牵引科研发展”建议和第4条“共同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议的办理情况

1.共育创新人才。依托紫金山科技城全省人才创新港,共同探索通过“校企双聘”等人才共享模式,引进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急需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推进东南大学等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与江宁本土科技领军企业合作,深化“产业导师”制度,与校内学术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联合培养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加快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系列进校园选聘活动,选拔优秀毕业生,夯实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根基。

2.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在智能电网、高端智能装备等江宁优势产业,推动江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主企业与驻区高校相关学院、实验室结对子,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链主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市场验效”的揭榜挂帅机制,将论文写在产线上,提升江宁产业核心竞争力。

3.加大应用场景供给力度。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支撑行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场景应用全链条贯通的产业培育体系,面向驻区高校精准发布一批包括低空经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清单,在未来产业、文旅消费、社会民生和城市治理多个领域,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江宁区的优先应用与转化落地。

(四)关于于继明委员提出的第1条“创新转化政策”建议和第二条“改革评价体系”建议的办理情况

鼓励驻区高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目前东南大学已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阳光工程”实施细则》两项制度文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制订出台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尽职免责等制度,为进一步鼓励、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机制保障。将进一步督促各高校落实《江苏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研究出台细化实施方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等走深走实,支持驻区高校发展潜力大、产业突破快、示范引领强的科技成果。

联 系 人:郭夏梦

联系电话:025-87180248

南京市江宁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