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053208/2025-50615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体裁分类: | 议案 |
发布机构: | 江宁区科学技术局 | 生成日期: | 2025-07-25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JNZX1304032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政协;提案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对江宁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JNZX1304032号提案的答复
李林达、胡楠、江世民、李华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打好创新组合拳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行区的提案”已收悉,根据相关建议,围绕我区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江宁区坚定不移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通过“科研攻坚、转化提速、成果落地”三箭齐发抓创新,统筹推进创新项目集聚、企业协作联动、产业能级提升,高质量构筑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打造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行区。
一、打好创新组合拳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根据李林达委员第一条、第二条建议;江世民委员第二条、第三条建议;胡楠委员第一、三条建议;李华蓉委员第一条建议办理情况: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
1.创新主体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50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近43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总量达到113家,成为全省率先突破百家的行政区县。新增上市企业2家,累计达49家、位居全省区县第三。领行科技等5家企业获评省“独角兽”企业,百斯杰生物等73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均位列全市第一。
2.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编制紫金山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正式落户,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科学装置建成运行。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二期投入使用,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麒麟科创园。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一期建成,成功研发国内首款高压光伏储能电站碳化硅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举办第八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网络智能技术等3项重磅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达9家,总数位列全省区县第一。2021年以来通过重组、新建全区有紫金山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共9家院士工作站。两年来南京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的“江苏省碳化硅电力电子技术创新联合体”、紫金山实验室牵头建设的“江苏省内生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体”、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江苏省耐药感染防治药物研究创新联合体”3家企业获批建设省级创新联合体,占全市的60%。
3.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优化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实施技术攻关项目16个。2023年和2024年两年共30个项目成功揭榜并立项,拨款合计超1400万元。深入落实“人才强区16条”,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21名,新引进青年人才超500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20名,南瑞继保、苏博特等2个团队获“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深入实施驻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四百工程”,揭牌成立江苏首家博士后创新联合体,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00亿元。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6项。新增有效发明专利近4000件。优化整合政府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接力式金融服务,新增投资项目超20个。
4.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根据2021年江宁区委一号文件要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择优给予最高30万元研发项目资助,将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新型节能环保等技术关键领域纳入重点支持范围,2021年至2024年支持1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其中一般项目131个,拨付资金1965万元,重点项目40个,拨付资金1200万元,共计171家3165万元。
5.布局新兴未来产业。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超380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近8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00家,位列全市第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获批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江宁开发区携手南瑞集团共同打造新型电力“双千亿”产业集群。中兴通讯5G智能制造基地获评全国首个五星5G工厂,长安马自达首款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新上市一类创新药2个,位居全市第一。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江宁开发区、滨江开发区创成全省首批“万兆园区”。江宁高新区获评元宇宙产业典型园区。
(二)根据李林达委员第三条建议、李华蓉委员第二条建议、胡楠委员第四条建议办理情况:数据赋能产业发展路径
1.加快将紫金山科技城2号楼打造为数据产业载体,积极推进数据企业招引和产业生态集聚;加强确定性网络技术合作应用,高质量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任务,通过特色数据产业园建设、数据产业联盟推广、数联网应用场景验证等举措,打造10个以上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应用场景。
2.聚焦“工业制造、生物医药、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智能经济、低空经济”七大领域,探索建立以确定性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行业数据空间,实现数据安全高效流通应用;充分挖掘医保数据价值,建立“南京医保高铁赋能产业经济创新孵化中心”,构建“数据赋能-数据运维-产业研发”的全流程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数据背书、政策加持、金融联动等手段,赋能生物医药、耗材器械、商业保险、金融服务等关联产业,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医保数据产业生态。
3.充分发挥江宁区数据产业生态联盟平台和数据专家组优势,通过专家辅导、数据讲堂、加大宣传等方式,重点聚焦交通运输、城市治理、文化旅游、医疗保障、科技创新等赛道,激发30个以上数据创新应用场景,提高各方治数、用数能力,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让数据要素的价值被更广泛认可,争取在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国赛层面取得突破,激发全区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从而助推我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根据江世民委员第一条、李华蓉委员第四条建议办理情况:构建人才梯次培育体系
1.构建人才梯次培育体系,深入落实“人才强区16条”,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21名,新引进青年人才超500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20名,南瑞继保、苏博特等2个团队获“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支持企业全职引进研究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021年至2023年共向50余家企业发放引才补贴438万元。2021年以来已为2000余名“名校优生”发放生活补贴,其中向231名海外“名校优生”发放生活补贴713万元。积极支持企业建立专家工作室,引进相关领域领军人才,领衔企业重点项目研发和人才梯队培养,已遴选建设区级企业专家工作室41个,入选市级22个。
2.引进聚集高端人才,绘制全球领军人才地图,依托紫金山英才百家湖计划、工信部引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各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驻区高校新各学科的发展,支持驻区高校与区内重点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共建人才实训基地。深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联盟共建博士后工作站,截至目前我区共设立各级博站108家,累计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286人。创新在我区建立了江苏首家南京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并成立了墨尔本中心,打破博站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形成“产、学、研、用”一体推进的创新生态体系。
(四)根据胡楠委员第一、二条建议、李华蓉委员第三条建议办理情况:持续优化创新营商环境
1.制定实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12项重点任务,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活动。优化拓展全链审批服务,推动18个项目“拿地即开工”、62个项目“建成即投产”。在全市率先开展“地等项目”行动,构建产业用地数据库,在库立即可用地块面积超3000亩。“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范围扩大至17项,办件量超2.5万件。
2.启动“紫金山新质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举办专场主题路演,开展校企深度对接。发挥区内现有6家概念验证中心(省级2家、市级4家)、7家中试平台优势,提供技术熟化、市场验证等全链条服务。梳理发布超700项各类资源清单,组织90余场各类对接活动。
3.鼓励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在创业投资、科技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科技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为民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助力60余家企业了解科技金融政策,解决融资困难,2024年为1892家企业发放科技贷款211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工作主线,着力打好创新组合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区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提供坚强创新支撑。
1.根据李林达委员第一条建议答复:深化核心技术项目攻坚
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领域,实施新一轮“揭榜挂帅”项目,力争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以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有序推进企业规范级、集成级数字化转型。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支持江宁开发区重点探索“算网一体化基础设施+工业制造”应用路径,推动智能工厂、车间通过数据驱动生产。2025年,遴选超过50家企业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改造。项目引建量质并举。中材锂膜、汇川机器人等70个项目竣工投产,烽火通信、南瑞继保产业园二期等43个项目主体封顶;极星科技、中储国能研发生产基地等4个50亿级项目落户江宁,255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入驻,金佰利、科倍隆、菲尼克斯等一批存量企业增资扩产;上汽大通等10个项目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完成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毫米波、多靶标天然药物等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凝练攻关方向、承担国家项目。
2.根据江世民委员第三条建议、胡楠委员第一条建议、李华蓉委员第一条建议答复:强化战略平台支撑作用
推动紫金山实验室与产业集团深度合作,建设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区内高校资源优势;结合五十五所、南瑞集团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关键领域和“卡脖子”工程,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更好发挥重大平台策源作用。高水平打造紫金山科技城,全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聚焦通信网络前沿领域攻坚突破,打造确定性网络应用场景10个以上。全面提升麒麟科技城创新水平和产业能级,服务保障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推动信息高铁、开源软件、未来能源等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平台。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及培育平台20家以上。
3.根据江世民委员第二条建议、胡楠委员第二条建议答复: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发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信息通信分中心落户紫金山科技城的优势,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中心”。大力构建“实验室-产业集团-科技城”的“三次方”成果转化模式。更好发挥校地融合协同作用。高效运作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电磁环境模拟、高性能智算等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一站式、一体化、全链条”高校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用好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环南航科技创新带等合作平台,建成概念验证中心2家、中试熟化基地3家、省级标杆孵化器1家,全年推动驻区高校创新成果就地转移超过1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以上。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拨投结合”项目5个、“揭榜挂帅”项目10个。
4.根据李林达委员第三条建议、李华蓉委员第二条建议、胡楠委员第三条建议答复:加速创新转化产业争先
推进紫金山科技城“三次方”模式全域覆盖,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区航空航天“一区四街”、全国算力总控调度管理中心、原创药物研究院、南瑞信息通信等产业平台和龙头企业集聚优势。运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转型;开拓新市场壮大新兴产业,加快链式布局、集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抢占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争创国家级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攻坚突破未来网络、储能与氢能等新赛道。推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幅,第三代半导体、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争先进位,取得更大能级突破。探索建立以确定性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行业数据空间,实现数据安全高效流通应用。
5.根据李林达委员第二条建议答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持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全年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上市企业2家。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80家。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累计达85家。
6.根据江世民委员第一条建议、胡楠委员第四条、李华蓉第三、四条建议答复:拓宽资源开放协同生态
深化与全球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开放创新体系。推广“创新积分贷”金融服务模式,基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优势、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等指标提供融资服务。搭建创投对接平台推动形成基金孵化、基金服务为一体的创投生态体系。集中精力做好工信部海外引才计划集中申报工作。加强省、市新技术新产品及重点领域首版次工业软件推广应用,持续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和应用。高标准建设江苏人才发展现代化试点区,加快紫金山国际人才街区、宁青驿站等新型人才服务场景建设,精心遴选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的高端人才及“领航式”人才,全年高端产业人才有效申报数不低于20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2000人。
衷心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秦彩霞
联系电话:025-52190023
南京市江宁区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