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呆萌的小牛公仔、富有创意的小铃铛、美丽的小童鞋……近日,在谷里街道周村社区“红桨课堂”上,10多位妇女坐在桌前“飞针走线”,一勾一挑,毛线在手指和钩针间穿梭,不一会儿就“变”出一个个小挂件等钩织工艺品,形态各异且栩栩如生。
“环形起针,先10个短针,在第一个针目上引拔……”担任课堂老师的是李小敏,她也是周村社区“载水之周”志愿服务队的一名队员,虽没有固定工作,但有一双巧手,平时爱好做手工钩织,普通的毛线经过她的手很快就能变成一个个可爱的玩偶、挂件、装饰品。在一次社区组织的手工编织亲子活动中,李小敏展现出了过人的钩织技艺,一下子吸引了社区妇联主席夏立梅的注意。
原来,周村社区有不少妇女,由于自身缺乏技能,文化水平较低,较难找到合适工作,普遍留守家中或从事劳务短工。如何让这些留守妇女拥有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社区决定开设“红桨课堂”,并聘请钩织达人李小敏为老师,定期开展手工钩织培训课程,进一步增强妇女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目前,受益妇女已达360人次。”夏立梅告诉笔者,从最初的每周一次基础课,到如今的每月一次提高课,“红桨课堂”已发展培育固定学员15人,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同时,大家还一起精心设计了原创作品“卡通十二生肖”系列挂件,并结合周村社区特色,创作了“周小牛”公仔IP形象作品。
同时,周村社区积极开辟推广平台,对接世凹桃源景区、各类文化活动进行展销及媒体宣传,发动朋友圈转发钩织作品,提高妇女钩织培训班的知名度,拓宽产品销路。
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以来,依靠区妇联订单、博爱甄选抖音直播、集市摆摊等方式,当地已售出钩织品订单230笔,合计收益6500元,平均每人增收550元左右,从制作、销售到收益的产品链得到进一步完善。
周村社区“巧手织幸福”手工编织活动是我区今年“三微”工程(微更新、微治理、微幸福)项目之一。过去一年,我区各街道推动222个“三微”工程项目基本如期完成,通过空间微更新叠加志愿微服务,对解决群众身边问题进行了有力探索。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江宁推进“三微”工程工作的第6年,全区将直面问题、破解难题,把准“小而精、微而特、准而实”导向,继续推出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群众认可的“三微”项目,为江宁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作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