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茶产业的发展,就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阐释。眼下春光正盛,满山翠绿已然苏醒。近日,笔者前往江宁街道牌坊村,跟着当地茶农一起体验采茶、制茶,了解当地的“一叶”如何成就“一业”。
“昨天刚到,年年都来黄龙岘!”在牌坊村周兴春的茶林里,来自安徽泗县的朱玉娟手法娴熟,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幼芽,微微用力,鲜嫩的叶片就被摘了下来。半晌她腰间的小竹篓已装了两斤嫩芽,她边忙边说“一天大概可以采六斤嫩叶。”采茶间隙,朱玉娟向远处眺望,映入眼帘的是千亩茶垄随山势逶迤,像她一样腰挎竹篓的采茶人穿梭其间,青山、绿水、茶园、竹海浑然一体,如诗如画。
“黄龙岘的茶叶分龙针、龙毫两个品牌,加工龙毫需要采摘一芽一叶,加工龙针需要单芽头。”周兴春家有20亩茶园,每年春季采茶高峰期都要雇用20多名外地采茶工,抢摘“明前茶”“雨前茶”。
笔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3月15日少量早发的品种(如乌牛早、中茶108)已进行零星开采,在3月28日左右,全区茶叶进入大面积开采。
从鲜叶到香茗,让“绿叶子”变“金叶子”,制茶工艺是关键。“同一个品种的茶树,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制成绿茶、红茶、白茶等不同的茶类。”周兴春从事炒茶工作已有35年,曾获得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江宁区制茶大师等荣誉。
中午时分,采茶工将采摘回来的嫩叶在竹匾摊铺开来,周兴春开启了忙碌的炒茶工作。撒点茶油,手放进锅内感受到灼热感,倒入嫩叶,双手翻炒可以听到茶叶“滋滋”的声音。“江宁是南京雨花茶的主要产区,雨花茶讲究紧细圆直,格外考究炒茶工技艺。”周兴春表示,新摘的嫩叶要经过摊青、杀青、揉捻、搓条、抓条等多道工序,正常情况下,4斤鲜叶可炒制1斤干茶。每斤成品雨花茶的芽叶数在5万至6万个,人工炒制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每年在这待上20天左右,走的时候都要帮老家的亲戚朋友代购几斤新茶回去。”说起黄龙岘的茶,朱玉娟用频繁的回购证明了它的品质。黄龙岘茶叶曾入选“中国气候好产品”,随着春季旅游季的到来,该地茶叶销售也越发紧俏起来。
据了解,全区茶园常年保有面积约3.2万亩,主产雨花茶、碧螺春、七仙银芽等绿茶,年综合产值约2亿元。近年来,我区还打造了方山紫雾、七仙银芽、溪田雨花、牛首仙阙等一批知名茶叶品牌,并连续多年在全国、全省茶叶评比中名列前茅。
茶产业在江宁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不仅串联起从采茶、制茶到售茶的经济链条,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攀升和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江宁的茶必将吸引更多目光。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将承载着江宁的风土人情,飘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品尝到春日的滋味,也让江宁百姓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