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百大场景发布,全市所有中小学将实现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在我区,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的探索实践,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慧朗读“声”入课堂 30多所中小学校推广应用
下午四点多,在上元小学的图书馆内,朗读社团的同学们戴上耳机,使用智慧朗读平板同步朗读《村晚》,凭借智能即时评测,实时了解语音、语调问题并及时调整。学校借助朗读平板、朗读亭,建立了低、中、高三个朗读社团,每周三常态化开课。
学生倪紫萌说:“腔字的后鼻音我发得不够饱满,AI帮我指出错误,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我的得分就更高了。”语文老师周雅说:“红色是读错的字,蓝色是读音不标准的字,问题一目了然。”老师们可以通过“AI朗读吧”小程序发布预习或复习任务,然后根据平台反馈数据进一步指导。学校还在教学楼连廊处打造了智慧朗读角,名家范读、优秀诵读作品展示,孩子们课间通过一部耳机即可欣赏。
据了解,上元小学是江宁区电化教育中心人文创客项目样板学校,也是江宁区进修学校《未来朗读家:智能协同助力小学生朗读素养培育与评估研究》课题的首批试验学校,截至目前,智慧朗读云平台已在我区30多所中小学校推广应用。
打造多元教育场景 校本课程解锁AI实践新维度
不仅是智慧朗读,AI技术已深度融入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校园管理等多个环节。
作为南京市人工智能试点校,江宁高级中学创新打造心理虚拟人“小暖芯”,依托AI大语言模型技术,融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精心构建沉浸式“虚拟陪伴体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机械臂、行空板、人形机器人Yanshee等硬件设备优势,匠心开发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特色校本课程,包括《智能机械臂》《玩转行空板》《AI上Yanshee》,以及暑期科创夏令营专属课程——《数字人语音合成技术的应用》等,学生们亲历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动手实践,掌握实现简单智能系统的基本方法,在探索与操作中,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未来科技城小学完成了科创走廊的场景更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实验、VR沉浸式体验等营造了“乐学乐创”的研学氛围,致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未来创想家”。
下一步,我区各校将结合地域文化和办学特色,积极开设相关人工智能课程,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度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