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农时催人。在位于南京江宁区淳化街道的国家级(南京)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内,南京理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正抢抓秋播窗口期,忙着将“菜用当归”移栽至示范田,一场围绕药食同源蔬菜的特色种植探索就此展开,为南京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移栽的“菜用当归”,虽与中药材当归同名且均具活血功效,却非传统药用当归,学名“鸭脚艾”,是可端上餐桌的美味食材,素炒、炒蛋或做汤皆可,实现了“药”与“食”的巧妙融合。
除“菜用当归”外,试验站的原种田里还藏着多个药食同源蔬菜新品种——经国内知名农科院培育改良的紫苏、菜用菊花脑、水果红薯叶等,每一种都兼具食用价值与养生功效。
“水果红薯叶其实就是菜用红薯,和普通红薯叶比,它纤维更细、口感更脆,轻轻一掰就能断。”公司科研部负责人李艳艳手持新鲜的水果红薯叶介绍,这种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契合当下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需求。而南京人熟悉的菊花脑,在此处也展现出独特优势:不仅具备清心、降火、明目的传统功效,还能耐受南京冬季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且冬季不会开花,可实现错季供应,为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据了解,本次理想农业共规划示范种植五到六个药食同源蔬菜品种,每个品种种植规模为一亩,预计移栽后20多天即可采收。这些品种均经过科研团队结合市场需求与品种特性精心筛选,既满足消费者“健康饮食”“食材养生”的追求,又考虑到种植户的实际效益——所选品种多为多年生植物,农户一次性种植即可多年采收,有效降低种植成本。
“我们希望通过日常蔬菜,搭建起与中药材的连接桥梁,间接改善大众饮食习惯。”李艳艳表示,理想农业计划以南京江宁为起点,逐步推广这种药食同源蔬菜种植模式,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收益,为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一条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