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和“秦淮诗”
发布时间:2025-03-21 09:13  来源: 党史办   浏览次数:  加载中......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又称“淮水”。相传当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南巡游,途中察看金陵地形,遂“凿钟阜断长陇”为渎入于江(此处“钟阜”为钟山的支脉,地点就在方山脚下;所凿之渎,大致为今江宁东山镇的桥头、竹山之间的一段河面)。南唐诗人朱存写有《秦淮》一诗:“一气东南王斗牛,祖龙潜为子孙忧。金陵地脉何曾断,不觉真人已姓刘”。此诗是根据秦始皇下令开河道以断金陵“王气”之传说而写的一首政治讽刺诗。“祖龙”即指秦始皇。《史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函谷)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引苏林语:“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当然,传说仅是传说而已,是作不得科学依据的。事实上,老秦淮河弯弯曲曲,并不像人工所开凿的河道。唐代以前从未见有“秦淮”之称。秦始皇凿渠的传说,至宋代就有人怀疑。宋《六朝事迹类编》中称:“此河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秦皇所开”。在唐代以前,史书中也未见有秦淮河的名称。三国时,孙权建都建业,在《三国志》中,未曾提到过秦淮河。

秦淮河曲曲弯弯,神话传为“藏龙“所开,它西通江,称它们“龙藏浦”,倒是比较形象的。南宋诗人范成大《秦淮》诗:“不将行李试开关,谁信江湖道路难。肠断秦淮三百曲,船头终日见方山。”在这首充满哲理性的小诗中,诗人以难以忍受的、焦急而几乎痛苦的心情,描写秦淮河上行船的艰难,弯曲太多,盘来绕去,抬头便可见的方山迟迟不得到达,竟要行船终日。本诗作者在同题诗作前的小序中也有“秦淮逶迤屈曲,不类人工”之语。由此也可间接说明传说中的秦始皇凿河道以断金陵王气的说法实在是不可信的。

秦淮河上源有二:东北源出自句容大茅山、宝华山间;南源发自溧水东庐山麓溧水河。两源于江宁方山南则汇流北下,此为秦淮河干流,一直流到南京武定门外。五代时杨行密筑城后,分隔秦淮河为内河和外河。外秦淮河的一股为干流,绕城南经城南门(今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今由三汊河口注入长江;另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南北两支,南支号称“十里秦淮” (即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至高的“六朝金粉”之地),经夫子庙、文德桥、镇淮桥至下浮桥,由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合。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笪桥、文津桥、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而后并入长江。而在唐宋以前,长江干流是在城西石头城(今清凉山附近)流过,秦淮河的入江处是在古长干西北不远处双水会流处的白鹭洲头(形成了“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壮观景象” )。后来,由于江沙的堆积,江流逐渐西移,秦淮河才改沿较深的残留江道,往北流入长江。这一点,即使在唐、宋诗词中也可以清楚地体现出来。在众多的登城西高处(如凤凰台,瓦官阁、建康城楼赏心亭等)吟咏的诗词中,多写到近处的长江和白鹭洲等等。1983年,根据钻探资料证实,南京市区地表下面还埋藏着一条古秦淮河道由东南向西北,由今武定门外入城,到狮子山东侧注入长江(这条古河道属埋藏性古河道,谷底埋深一般在地表下30—35米处,宽度一般在500—800米,古河道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晚约距今二、三万年)到全新世(约3000年前)。地质考古学家证实,远在7000万年以前,就有了这条河流的雏形了。后来之所以叫秦淮河,是唐朝诗人根据传说入诗的结果。    秦淮河,真是一部写不完的历史巨著,画不完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