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头骨化石
考古工作者在汤山葫芦洞里发现了两具距今30-50万年前的“南京人”头骨化石,这一发现改写了南京人类发展史和区域开发史,同“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等一样,“南京人”在世界古人类发展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汤山葫芦洞概貌】
汤山葫芦洞在南京东郊风景区区域内的江宁区汤山街道雷公山,西距中山门18公里,是“南京人”头盖骨出土地。汤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自寒武纪以来,主要受扬子准地台构造活动控制。宁镇山脉就是由一系列断块凸起形成的山地。汤山地区位于断块凸起山地的西端。汤山山体本身属于由构造控制形成的背斜山类型,经过较大面积的岩溶作用而形成喀斯特化山地。汤山、雷公山等山体表面分布有大面积主要成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的碳酸盐类岩石,在长期雨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喀斯特地貌。
葫芦洞是目前发现雷公山溶洞中最大的洞穴,洞体呈单体式厅堂状,全长约64米,东、西二端较宽,中间有一近南北向的锥形堆积分隔,平均宽度25米,洞体走向265°。洞穴东部区域原底部有一钙板层,由洞壁向中部倾斜,其下埋藏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西部区域为斜坡状崩塌堆积;中部区域为一由北往南,由高及低向下呈扇形散堆的锥形堆积。从1992年起,当地政府开挖此洞东区部分堆积,现已开发成旅游景点。在葫芦洞中部南侧下有一小支洞,人颅骨化石即发现于此小洞中。位于葫芦洞中部南侧下面,二者落差约3米,其间现有一“巷道”相通,“巷道”内的堆积已被当地农民挖去。小洞口偏东北,洞内面积约25平方米,顶部较不平,四周及壁部发育有形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石葡萄、石花、石幔等。洞内最晚的沉积是钙板层。洞北部窄,南部宽,以洞内钙板层为平面,洞长8.26米,南部最宽4.40米,北部宽1.60米,洞高2.90米。
汤山葫芦洞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洞内动物化石标本】
汤山葫芦洞内动物化石丰富,共出土标本1325件,有各种动物化石标本148个个体。主要有棕熊、中国鬛狗、虎、豹、中华貉、狐、猪獾、李氏野猪、肿骨鹿、葛氏斑鹿、小型鹿、水牛、梅氏犀、马、剑齿象等。而中国鬛狗、肿骨鹿于1.2万年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消失。
著名古人类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对“南京人”的发现给予高度评价,特别强调其对于研究人类和动物变迁之价值。他指出:“长江在南京有人类居住之前是否于南北之间有过摆动?‘南京人’遗址的发现,不仅在人类学和哺乳动物学上有很大的重要性,即在地理学上亦有它的重要意义。”
2000年夏,南京博物院旧石器考古专家房迎三先生来江宁实地调查时亦指出,“宁镇地区的山脉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均有可能有古人类居住。即向阳的山洞距离水源在100米左右,活动方便的地方均有可能存在古人类遗址。”
“南京人”头骨的出土,在国内是继“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等之后又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发现,它改写了南京地区人类的历史(由1万多年的历史而成为50多万年的历史),葫芦洞因此被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指定为考察点。
【“南京人”Ⅰ号头骨化石】
“南京人”Ⅰ号头骨化石,约50万年前,长16厘米、宽12厘米,化石呈棕褐色,石化程度较深,是一件保存比较完整的头骨。额骨低平且向后倾斜,眉脊部分粗壮向前凸出,骨壁较厚,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初步确定年龄为30岁左右的女性。
【“南京人”Ⅱ号头骨化石】
“南京人”Ⅱ号头骨化石,约50万年前,长17.5厘米,化石呈棕黄色,杂有棕红色斑块,比“南京人”Ⅰ号头骨化石颜色稍浅,石化程度很深,颅骨厚重粗壮,保存有较完整的颅骨部分,初步分析为35岁左右男性。
大约在一亿多年前的晚侏罗纪末期,地壳断裂作用而形成汤山温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还为我们的祖先提供生存和生活的栖息场所。汤山的特殊地理条件给早期人类创造了生存环境。有关专家提出汤山就是“南京先民的根、南京文化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