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形、气候、母质和年龄等成土因素的差异,人类在改造利用过程中的干预,区内各地形成不同的土类。各类土的可耕性和肥力差别很大。按照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共6个土类,10个亚类,24个土属,50个土种。主要土壤有黄白土、马肝土、黄土、黄刚土、青泥条土、河白土、河马肝土、洲马肝土等。
【黄白土】黄白土俗称淀白土、小粉土、冷浸白土,全区约1.9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谷里、陆郎、横溪、麒麟等乡镇的丘陵冲田上部分岔冲末梢,海拔高程9~10米。表土灰白色,多小粉似面,质地多属轻壤至中壤,干湿好耕。灰白土农业生产性状良好。淀白土,土壤结构较差,多呈小块状或单粒状,易淀板,它属侧渗型水稻土。
【马肝土】马肝土又分为黑马肝、白马肝、黄马肝,约2.93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丘陵冲田中下部,面积较大的有陆郎、横溪、东善等地。耕作层有较多的红丝和红色斑纹,剖面发育完全,属潴育型水稻土。干湿难耕,耕翻土垡大。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宜稻不宜麦。黑马肝分布于冲田下部,土壤结构较好,肥力较高,表土灰黑色,有夜潮现象,微酸性,疏松好耕,保水保肥,作物发株快,是属于高产土壤。白马肝、黄马肝土粘性大,保肥较好,肥料可一次多施,肥劲较温,作物发老苗,不发小苗,生产能力中等。
【黄土】黄土约1.62万公顷,一般分布于丘陵顶部,面积较大的有谷里、东善桥等地,海拔高程10~50米。表土层较浅,剖面发育较差,犁底下即呈母质层,是淹育性水稻土,底土坚硬,土壤干湿难耕。黄土熟化性好,肥力较高。死黄土熟化性差,土僵。
【黄刚土】黄刚土约0.36万公顷,一般分布在较高的丘陵顶部,旱作面积较大的有东善桥、铜山、汤山、麒麟等地,海拔高程20~30米。一厘米内有粘盘层,植物根系难通过。群众称它死黄土。由于土壤偏酸性,适宜种茶、竹等经济林木。
【青泥条土】青泥条土又称狗皮泥,面积约0.57万公顷,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低洼,排水能力较差的圩区,面积较大的有龙都、殷巷、周岗等处,海拔高程5~6米。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上,有明显的潜育层,是潜育水稻土。土质轻,干湿难耕,耕后土垡不散,土壤有机含量偏高,但有效养分低,不利三麦生长。
【河白土】河白土又称白土、白沙土,面积约0.51万公顷,一般分布于圩区较高处。面积较大的有秣陵、土桥、方山等地,海拔高程6~8米。表土颜色白灰色,剖面发育完全,属潴育型水稻土。土壤质地为中壤至轻壤,干湿都好耕,出稻不出麦。河白土及变种河灰白土,都是近村边的路边田,肥力较高,耕性好,土壤空隙度大,宜稻宜麦。淀浆河白土,漏水跑肥,易板结,但好耕作,作物早发早衰属低产田。
【河马肝土】河马肝土又称蚕沙土、黄河马肝、白河马肝,面积约2.18万公顷,分布于圩田较平坦的中部,面积较大的有秣陵、土桥、禄口等地,海拔高程为6~8米。表土发黑,土壤质地为重壤,土层下部有红膜、铁猛结核,表土呈粒状及小块状,底土层呈棱柱状。根据土壤肥力、颜色不同,黑河马肝土结构好,呈团粒状,保水肥,土垡不大,耕性较好,即使很少施肥也能获得高产,出稻不出麦。黄河马肝土及白河马肝土,农业生产性状比黑河马肝土次一点。
【洲马肝土】洲马肝土主要分布在江宁、铜井等地,海拔高程5~6米。地下水位在70厘米,耕作层和土壤质地都为轻粘,干湿难耕。土壤中性至微碱性。保水保肥性弱,宜种三麦、棉花、玉米等。种水稻漏水漏肥,上一次水只能保持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