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053208/2025-34526 | 主题分类: | 旅游、文化、广播、新闻出版 |
组配分类: | 解读材料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 生成日期: | 2025-05-26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关于江宁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相关解读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关于江宁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相关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为江宁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下对本批部分非遗项目进行详细介绍:
一、酒酿焖鸭制作技艺。精选湖熟原产地的湖熟麻鸭(樱桃谷鸭),以特质砂锅搭配小柴火炉,采用 “焖、煨、焗” 创新烹饪技法。制作时,用老山蜂蜜擦鸭身润色,融入党参、山药等十余味珍贵中草药,并独取自家酿米酒,全程不添清水,经 5 小时文火慢焖,使米酒、蜂蜜与草药香气充分沁入鸭肉。该技艺传承百余年,历经四代,不仅是地方饮食史的重要见证,反映了江宁饮食文化的交融演变,还在传统节日、家庭聚会中作为特色菜肴,承载着美好寓意,体现 “药食同源” 理念。
二、四季导引术。源于彭祖的仿生导引术,《庄子・刻意》中就有相关记载。南朝秣陵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及明朝高濂《遵生八笺》也记录了导引养生之法。唐末宋初,道家宗师陈抟融合《周易》阴阳学说与中医经络理论,创编 “二十四季气导引养生法”,形成系统体系,被多部典籍收录。此导引术动作简单,四季各有一套功法,共四套。无论是伏案工作者、普通百姓、慢病患者,还是国际友人,都能将其作为养生锻炼方式,体验传统体育与养生文化,且具有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功效,有助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三、菜粑粑制作技艺。在谷里流传数百年,当地百姓有 “菜粑粑虽小,嚼的是日子,咽的是人情” 的说法,体现了浓厚的饮食文化氛围。选用谷里当地的粳米、糯米与矮脚黄为食材,保证品质。制作时,将籼米和糯米按 1:3 磨面掺和,放入热水锅搅拌加热,经揉搓、碾压、搓团让面团口感柔韧。矮脚黄洗净、焯水、挤干切碎,加秘制咸肉丁调味炒制后作馅料。把馅料包入面团,确保量足不破皮,再放入带有 “福”“禄”“寿” 等吉祥字样的粑粑托子中按压平整,最后用平底锅煎至两面金黄。
四、麦芽糖制作技艺。阜东村的麦芽糖制作历史久远,从最初农闲时的家庭美食,发展为乡村特色产业,部分技艺传承已历四代。制作以碎米和麦芽为原料,纯手工遵循育麦、蒸饭、发酵、熬糖等传统工序,使麦芽糖口感软糯香甜、甜而不齁。除传统形态,还推出生姜口味等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也结合线下与网络平台,满足多元需求。
五、珠绣。作为传统刺绣辅助针法,其技艺可追溯至粤绣中潮绣的钉珠绣和苏绣变体绣中的穿珠绣。现代珠绣融合了欧式立体绣、法式钩针刺绣、印度金属丝刺绣等技法,受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独特风格。它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与手法,将多种刺绣手法及现代工艺结合,加入时尚元素,让中国传统纹样以更立体、现代的方式呈现。
六、东山老鹅制作技艺。选用生长期 6 个月左右的草鹅,经人工处理后切块,搭配当年新鲜土豆。制作时,先将洗净的老鹅下锅大火煸炒 5 分钟至淡黄色,加入自制调味料包、老抽及八角、茴香等上色调味,继续大火煸炒 5 分钟,再加入土豆块与适量水,中火炖约 25 分钟后大火收汁。成品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口感清香,搭配新鲜猪蹄膀炖制的骨头汤,营养丰富。该技艺传承江宁百年乡土饮食智慧,体现江淮地区 “重味煨炖” 烹饪脉络。
七、旗袍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纯手工缝制传统服饰,经四代传承不断完善。制作流程包含量体、选料、预缩、设计、制定边饰工艺、画版、剪裁、试装、调整、加边饰工艺、缝制、整烫等几十至上百道工序。
这些非遗项目展现了江宁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秉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方针,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让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也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共同守护江宁的文化根脉。